top of page
新標_edited.png

【寶山鄉】Joy Huang studio glass:玻璃裡的靈魂


說到新竹的工藝,很多人第一個想法應該都是玻璃吧!這次,我們透過關西鎮大自在工作室老闆的推薦,來到寶山鄉寶山村Joy的玻璃工作室。



這間工作室隱身在寶山村隱密的樹林裡,若不經高人指點,實在很難發覺。一拉開工作室的門,牆上、桌上、地上,全都擺滿玻璃製品,很難想像到底需要花幾年的時間,做出如此驚人的數量。


【凹陷裡的靈魂】


拜訪工作室的那天,天氣非常炎熱,Joy的工作夥伴阿蓮用「自家生產」的玻璃杯裝了茶遞給我們,手一接過杯子,便感受到不尋常之處,定睛一看,這是一個「凹了一角的杯子」。


「我會做這個凹陷是有故事的。」Joy說到。「我在挪威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向遊客示範製作玻璃,那時候還沒有所謂『DIY課程』的概念,有個小男孩看見玻璃軟呼呼的樣子,非常好奇,很想要摸摸看,我就做了個圓球狀的玻璃給他。他拿著工具一壓,轉頭跟媽媽說『這個杯子有我的靈魂,你一定要幫我買回家。』」Joy邊說邊笑。


她當時只想著「哇!這個孩子怎麼會講出靈魂這個字!」,沒想到後來發現,凹陷的杯子在清洗的時候非常方便,只要把手指頭放在凹陷處,就不怕一時手滑打破杯子。因為這個可愛的小插曲和功能性,在往後的作品中,不論尺寸大小,完成的時候,Joy一定會捏一下,就像小男孩的靈魂,Joy 也在這捏的動作中,把自己製作玻璃的心意,一同放了進去。



【創造生活器皿的契機】


Joy原先是在國外學習製作陶器,沒想到後來發現「玻璃」這個媒材,便一頭栽了進去。


從國外回來後,著手申請國外的玻璃學校,這一去,就是八年。「這八年裡,我從兩個玻璃學校畢業,接著就到處去做和玻璃有關的打工。去過很熱的泰國,工廠都是用鐵皮屋搭建的,也去過非常冷的挪威,剛回台灣那陣子,都不怎麼怕冷。」Joy至今想起鐵皮下的溫度,都還是會聳起肩膀搖搖頭表示害怕。


八年的國外生活,與玻璃工藝緊緊貼合在一起。


除了學習工藝,Joy也在這其中感受到了東西方看待工藝的強烈差異。在學時期Joy為了賺生活費,在學校每週舉辦的市集擺攤,因當時身上也沒有足夠的經費製作大型藝術物件,便在日常生活中製作一些體積較小的生活物件。某年的市集正逢聖誕節,每個人都急於買聖誕禮物分送給親朋好友,Joy趁機將平日做的玻璃杯、小物件拿出來賣,沒想到一下子就一掃而空。「西方國家有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習慣。在那裡,藝術和生活融為一體,而台灣在這部分,整體意識感覺還是薄弱一些。」也因為這樣的因緣際會,奠定了日後Joy以創作生活器皿為主的創作風格。




【別出心裁的DIY課程】


前前後後在國外流浪了十年,Joy終於在2009年回到家鄉,選擇定居在新竹縣寶山鄉的寶山村,開啟了玻璃事業。在台灣起步的這幾年,Joy對無論是對玻璃或是整體工藝產業最大的感觸便是大多數人不明白工藝和技術的價值。


Joy在製作玻璃器皿方面,堅持不吹模具,因為想要展現玻璃的生命力及流動感,也因為這樣的原則,使她無法接大量訂單,只能製作小量的創作。Joy指著牆上的杯子說,「這個杯子光是材料成本、人力,就需要好大一筆錢,各種費用疊加下來,我們只好賣到一千多。但大多數人站在旁邊看我們花個十分鐘、十五分鐘吹好一個杯子,就會覺得這個價錢過於昂貴。」她停頓了一下,接著略帶無奈的說:「但大家都沒想過,我們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吹出一個圓,是經過了多少年的苦練,站在高溫的爐子前反覆琢磨,才能看起來那麼輕鬆迅速。這些,都是經驗的累積,然而多數人不了解,因此就更不能理解作品的價值所在。」

因為這樣有口難言的無奈,Joy無論是在『新竹玻璃工藝館』或是『台明將台灣玻璃館』等地開設DIY體驗課程,都嘗試讓大人和小孩從DIY中理解吹製玻璃的艱辛與有趣之處。「其實大多數都還是孩子來體驗DIY,我覺得這些課程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機會教育。在很多地方,DIY課程也許就是學員站在旁邊看示範者做重要的部分,只會在某些時刻摸一摸、看一看玻璃,結尾在漂漂亮亮的拍個照,實際上幾乎沒有接觸到什麼製作過程。而我的方式,是把學員們『推入火坑』,自己吹製、自己處理後續的收尾等等,雖然做這些需要心臟比較大顆,但也因為這樣,才更能體會製作者的艱辛。」Joy帶著有些嚴肅又有些逗趣的語氣說。


然而這樣將學員「推入火坑」式的DIY課程,反而受到更多迴響,以及激發學員再次回來上課的熱情。玻璃工藝館休館的期間,Joy仍陸陸續續收到大量訊息詢問課程的開課時間,也有許多人說到處體驗DIY後,這個玻璃課程收穫最多,難以忘懷。


Joy與玻璃相互依存了二十多年,現在已經到了「半退休」的狀態。

而這個「退休」,其實是花更多時間,接觸其他媒材,嘗試將各樣載體與玻璃融合,創造出新的火花。這份對創作的執著,讓她不畏高溫、不懼艱辛,像是火光衝傳遞出源源不絕的能量,使她發光發熱。



採訪側記:

Joy與夥伴阿蓮十年前在鐵道藝術村相遇,因緣際會下決定一起成立工作室,Joy製作玻璃、阿蓮負責行政,選擇了寶山的工作室定居。從僅僅一小間空房,後來多租了一個房間,請木工做隔間、自己敲敲打打,搭出幾個櫃子、幾個架子。時光飛逝,到今年,二人已付了十年房租。看到Joy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我想,接下來,她是想退而不休了。


 

相關連結: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