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九降風吹,米粉熱燙燙端上桌,柿餅散發橙黃色的香氣。
頭前溪流,圓潤的溪石被撞擊出獨樹一幟的樣貌。
大自然構築成一張細密的網,溫柔地包覆土地,形塑它的樣貌。
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穿梭、踏尋,巧聲無息染上大自然賦予的色彩。受土地滋養的職人們,或屏氣凝神,或悠然自得,將吸收的養分,轉化為手中的器物,生活樣貌的實體就此成型。
日本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在《工藝之道》一書中提到:「美是用的體現,用與美結合,就是工藝。」工藝建構在「用」之上,而「用」緣自於生活,因此工藝與生活可說是一種相依互生的存在。生活淬鍊著工藝,工藝靜聲地進入生活,在地人們的習慣與民情,甚或自然環境,皆成了工藝的養份,人們則在代代相傳的「用」之後,鋪陳出了一部分常民的生活史。而創作者創造形形色色的生活器物用以服務眾人,隨著人們日日使用而磨損、順手,更加展現器物之美。創造了這些生活器物的人們,可謂是滋養了人們生活樣貌的助力者與付出者。
在這座風城的架構下,我們以「工藝」為主軸,追尋土地、人與器物之間的情感連結,探索三者間的脈絡。透過《日子慢慢吔流—新竹縣工藝品徵件比賽》以及新竹縣內工藝家田野調查,邀請8位得獎者與5位縣內創作者隨著風吹、水流,將作品帶往新竹縣外,再次提現工藝的「用」與「美」,找回創作者的心意與常民的生活之間那座綿延而優雅的橋,也在工藝中感受新竹生活的形狀。
展覽現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