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標_edited.png

【芎林鄉】紙寮窩造紙工坊|造出文化傳承的堅持與創新


駛進彎彎曲曲的小巷內,沿途的竹林映入眼簾,一路向著山走,便可看見紙寮窩造紙工坊的紅磚屋在路的右邊,近年因著勞動部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協助紙寮窩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的營運,專案經理吳聰竺因此來到紙寮窩造紙工坊服務。吳經理透過工坊內的展示空間,一步步帶著我們認識紙寮窩的發展歷史。


【紙寮窩的前世今生】


三面環山的紙寮窩,一面開口形成如畚箕的窩形地,約在乾隆末年時,祖先劉傳老來到穹林,看見紙寮窩擁有豐富的桂竹與水資源,便決定留下來開墾家園,而到了劉傳老的第三代後代,開啟了以竹造紙的工藝與產業,以前做的粗紙就是所謂的金紙,因著傳統宗教信仰在當地的重要性,金紙的產業即一起興盛了起來,紙寮窩成為了北台灣最大的造紙聚落,直到了日治時期開始,日本政府的皇民化政策禁止了台灣在地的民間信仰,又加上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機械化造紙競爭,在民國五六十年代時紙寮窩的傳統造紙產業便逐漸沒落。


1994年,紙寮窩的一群長輩們決定找回舊時沒落的造紙文化,便帶領著社區居民,經過許多政府部門及學界的協助下,成立造紙工坊,盼望讓後輩子孫能夠重新認識祖先創業的根基以及自己的文化。結合社區周邊的生態步道、文化導覽以及造紙DIY發展社區輕旅行,更加上竹林的復育工作,維護著周邊的自然環境,紙寮窩的居民從老到少,彼此合作共同為社區的在地產業努力,更看重的是如何讓社區永續經營下去。


【成為一個學習型社區吧!】


劉邦平伯伯是紙寮窩的在地耆老,也是社區的導覽解說員,透過耆老的口,道出上一代僅存的造紙記憶,紙寮窩亦透過像劉伯伯這一帶長輩的記憶,慢慢復原造紙的器具、流程與技術,耆老們熱心參與在社區的營造工作上,成為在地重要的支柱,年輕人亦成為了轉化並推廣傳統技藝的角色。


紙寮窩雖是以造紙為主軸的社區,卻並不為此而滿足,嘗試學習並開發與竹相關的體驗活動與商品,「竹子和我們食衣住行都脫不了關係,你可以看看現場的擺設,從窗戶、門和風鈴,都是竹子做的」吳經理說到,近期協會開始發展竹編扇的簡單DIY,透過彩繪更能吸引孩子們參與。而竹曬盤編織,亦是紙寮窩社區樂於學習的技藝,因著在這裏多為客家族群,竹曬盤便是客家人的兒時記憶,「以前不管在山上還是田裡,都會使用竹曬網裝著點心,米苔目啊等等的」,吳經理興奮的告訴我們社區即將舉辦的竹編課程,不斷的向前學習,是我們在紙寮窩所看到的寶貴精神。


這時聽到我們有工藝品的徵件比賽,劉伯伯開心的拿出自製的竹製風車樂器,噠噠噠噠…當風車的葉片轉動時,樂器上的裝置即透過敲擊發出聲響,趣味十足,劉伯伯說他正在研究如何將竹製的風車樂器發展成DIY課程,讓小朋友能夠親手用竹做出樂器,將竹子的使用無限放大,更能看見社區發展上更多的可能性。


【堅持與創新,世代傳承紙寮窩的造紙工藝】


社區的營造工作並不容易,而社區內各年齡階層的分工合作,亦是重要的關鍵,不管社區正經歷著什麼樣的狀態,要有人堅持下去、不放棄得握著最後一條線,才能看見改變的希望,紙寮窩社區以竹造紙文化做為社區發展與傳承的主要脈絡,讓大家開始認識這個地方,進而吸引遊客前來以創造在地就業,而如何看見更多不一樣的紙寮窩,是目前社區不斷在嘗試與努力的,『不安於現狀』亦是社區持續向前進的重要因素。或許更多的與不同領域的產業與創作者媒合,是未來紙寮窩可嘗試的方向,在傳統的根基下,透過創新的方式推廣出去,亦是保留文化的媒介之一。



採訪側記:

在參觀紙寮窩造紙工坊的同時,無不被周圍的自然環境給吸引,天然的聚落,被竹林包圍著,吳經理說沿著社區繼續往小徑走,便會走到一條天然的步道,裏頭因著環境的維護,保留著許許多多的蝴蝶物種,常常吸引熱愛野外的山友來訪呢!在這樣的環境下,所造出來的紙都是最天然、無毒的,仔細一聞,還能聞到淡淡的竹子香氣,在粗糙的紙面上,亦能感受到竹子的質地,試著讓自己回到手作與天然的環境中,認識聚落的歷史脈絡及人與自然共存的產業發展。


 

相關連結:

【紙寮窩造紙工坊臉書粉絲專頁】|新竹縣芎林鄉文林村10鄰紙寮窩10-3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