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標_edited.png

【北埔鄉】馬曹陶藝工作室|柴燒金銀彩的奧秘,雙圓心壺的誕生

初次見到馬老師的作品是在石井山柴燒窯,有別於其他柴燒陶作品,金屬色的光澤吸引著我們目光,在石井山老闆的介紹下,我們來到了北埔老街的馬曹陶藝工作室,進一步去了解「金銀彩」背後的秘密…



【一場意外,開啟學陶之路】


馬續承老師在工作時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左手食指至無名指間的指頭,對當時的他造成非常大的打擊。然而天無絕人之路,10幾年前有位陳老師到北埔開設陶藝工作室,馬老師常去工作室參觀,不久後便跟陳老師學習做陶藝,索性玩起土來,踏入陶藝的這條路。


因為手指受傷,在學習捏陶拉胚的過程比一般人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由於不間斷的練習,才跟上一般人學習的水平,「別人勤練3個月就能做出些成績,我卻多了3倍」,看到馬老師的堅持與努力,陳老師也決定傾囊相授,進一步教他噴釉、釉藥、燒窯的功夫。



【獨創一格的柴燒陶作品】


望著架上金光燦爛的各式陶器,馬續承的作品多以生活陶為主,較少藝術創作,然而作品卻具有很高的辨識度—以金屬光澤為主流,「一般柴燒陶較難顯示出這種顏色,而且金屬光澤不好燒,失敗率很高,這要有技術。」燒製「金銀彩」溫度不能太高,最多燒至1200度,將陶土中的金屬溫度降低還原燒製,將窯封死後靠著持續燃燒將胚體裡空氣與金屬都抽出來,持續燒製72小時後金屬便會浮出表面,一道道程序一點也馬虎不得。


「上釉就沒有驚喜了。」馬老師說道,用陶土中最純粹的元素,靠著燒製過程中落灰與各種金屬元素的化學作用,呈現陶壺最初的面貌,一般都認為陶藝著重塑形捏製,原來燒陶也是一門大的學問。



「竹節杯」與「雙圓心壺」是兩項具有代表的作品。早期的創作多以竹子仿生造型為主,用家鄉最熟悉的竹子為創作主題,結合茶壺的手柄漸漸延伸出竹子的節與葉,為陶壺增添豐富與趣味性。「雙圓心壺」是一款不對稱卻有和諧美感的作品,有別於傳統的對稱與圓潤。「我創作比較自由,想做什麼做什麼,也會有變化」,馬老師學陶至今已經20年,跟我們分享他的心境「職業就是興趣,是最美好的一件事」。


雙圓心壺的技法特殊,目前台灣沒有人製作,是因為懷念已過世的師傅而再次創作,「我想要做出屬於自己的特殊性,在消費市場做出區隔,不過消費者不見得都喜歡。」但馬老師仍堅持己見,試圖想走出自己的風格。雙圓心壺結合「金銀彩」柴燒,使馬老師的作品具有辨識度,然而像馬老師這麼資深的陶藝師,仍會面臨一個困境「因為陶不是主流,買的人少,難賺錢」,要在生活與興趣間找出一個平衡,是現在創作者們最常遇到的難題吧!



【不斷精進的陶藝】


馬老師跟我們分享做陶不難,為了讓陶藝升級,只有高中學歷的馬老師到亞太創意學院就讀,並專研土質,學習自行調配陶土及柴燒的理論,以台灣特產桂竹的形狀,運用柴燒燒製出罕見的金銀燒,做出更高難度的雙圓心壺。直到現在馬老師仍不斷的去各地學習陶藝,藉由上課了解土礦背後的元素,了解捏製陶器的過程要兼具美學,藉由學習更加精進自身的陶藝,就算是大師級的人物,也需要不斷在學習中成長。



採訪側記:

在訪談的過程中,馬老師跟我們反應陶藝都集中在苗栗,新竹縣玩陶的人比較少、陶文化的發展也較薄弱,因此想要成立一個陶藝協會,提供平台供大家彼此交流,期許新竹的陶藝能跟苗栗一樣發達,馬老師目前大多還是跑苗栗的陶藝協會,甚至代表苗栗縣入選台灣陶燒藝術節三十大陶藝名師,他自我期許,盼望自己在陶藝上的努力,能串起新竹縣陶藝的能見度。


 

相關連結:

【馬曹陶藝工作室粉絲專頁】|新竹縣北埔鄉公園街15巷19號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