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福行,是一間賣棉被和被套的店舖。看到店名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傳遞福氣」。
不禁讓人心生疑惑:福氣,要怎麼透過棉被傳遞?
老闆娘古秀勤坐在椅子上,陪著讀幼兒園的孫子玩耍,遠遠看到我們在對街,熱情地向我們招了招手。
【順服也是幸福】
古秀勤從小在製作棉被的家庭裡成長,看著爸爸和哥哥敲打棉花,一疊疊白胖厚實的棉被,就在這一棍一棍中逐漸成形。古秀勤和大多數的孩子一樣,長大離家,到外面的世界闖蕩。然而,在外不過幾年,年邁的父親便要古秀勤回家接手這份事業。父親認為「打棉被」這項手藝要繼續傳承,家業就該由子女接手,而古秀勤的兄長卻說「做這行會餓死」,因而拒絕父親的提議。在兩方都堅持之下,古秀勤想想自己略懂縫紉,賣棉被的同時也能賣些被套,便點頭答應了。
台灣早期的社會氛圍,男尊女卑,女人若要開店,是不被允許以其名登記負責,因此便借用了先生的名字,取其尾字「福」作為店名,「傳福行」就此開張。這店舖雖為先生之名,實際上,幾乎是古秀勤一人經營這間店鋪數十年。
【以客為尊,以服務為業】
傳福行的被套都是用客家花布製作,布料上頭開滿一朵朵象徵富貴的牡丹,「之前有客人來跟我訂被套,特別要我做一個四邊縫線兩側的花都要對齊的被套。」這個要求,是需要調整花布形狀,去構思如何使其對稱,耗時又費眼力。對此,古秀勤並沒有推卻,反而回憶起高中時代老師曾說的話:『凡事不要以利益為重,而要以服務為業』,因為,我知道我自己的能力,也想接受挑戰,我就盡可能做,讓客人感到舒服最重要。」秉持著服務的精神,讓來傳福行買棉被的客人,始終如一,成為忠實的顧客。
古秀勤對被套的品質也有自己的堅持。她拿出一疊花布,說:「只要有一點瑕疵,像是針刺破一角、縫得不夠漂亮,我一定不賣,直接重做一件。我希望從我這裡賣出去的被單,品質都是最好的。」不僅如此,多年縫製棉被的經驗,也讓她練出了好手感。「之前布商送來一批布,我一摸就覺得不對勁,打電話詢問,果然不是我要的純棉布,我嚴正的要求廠商換貨。」古秀勤面對客人如何挑剔都能接受,但對於材料的品質也是努力挑惕不輕易妥協,「我的被套,一定要是純棉布。」在這樣簡單的一句話中,蘊含了對自己的要求,以及對顧客誠實的堅定理念。
【客家花布創造新花樣】
這幾年,輕薄的羽絨被興起,傳統厚重的白胖棉被式微,結婚喜慶,也不時興用大紅色客家花布作嫁妝,年輕族群的客人很少光顧。因此,古秀勤思考如何將手邊的花布轉化,製作被單以外的布製品。她從生活所需的物件開始思考,慢慢有了雛形,從客家傳統包牲禮的大方巾,到外出購物的背袋,尤其是照片中模特手上的花布布包,兩面可用的設計巧思,讓這個布包成為公部門採購的在地伴手禮。細看每個成品的車工,縫線筆直流暢,工整俐落,線條優美柔順,讓人愛不釋手。
升級為阿嬤的古秀勤,一邊工作、一邊顧孫的時候靈機一動,立馬畫好草圖,拿起手邊的布,唰唰兩下,嬰兒背巾就此完成,試著將孫子放進背巾裡,嗯,剛剛好呢!街坊鄰居看到亮麗的花布背著小孫子,紛紛請古秀勤多做幾個,好讓他們背負孫子的時候,空出自由的雙手。一生的青春歲月,守護著父親傳下來的老店,就在這裡,用一份真心與堅持,開展自己的人生,也向眾人傳遞了福氣。
採訪側記:
與大姐聊天訪談中,有位中年女士拿了東西到店裡,說「這是媽媽要我拿過來給阿姨您的,下次有空再來聊天」,大姐說這一家人是老顧客了,三不五時就會來串門子。除了這一家人,大多數的顧客都會和大姐成為好朋友,在閒談交流中,這間傳統的棉被店舖,隨著時光流逝,悄悄的串起人與人的情感,綿延又溫暖。
相關連結:
Comentários